西安砺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   电话:029-85336086  陕ICP备14011079号
Copyright ◎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   网站访问量:1266413         技术支持:颖畅科技
中国新型潜艇远航侦测外军反潜机 破多项纪录
作者: 发布于:2017-08-31 09:02:37 浏览:626【次】
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 深海潜航,随时准备出击;远行无悔,为胜利战斗到底。

 

      ——袁余兵

 

      今夏,笔者随艇出征,可潜艇刚驶离母港,就遇到了超强平流雾。浪花、海面渐渐模糊起来,导航塔瞬间消失在像雾像雨的朦胧里,这游客眼里的仙境,恰恰是潜艇的险境,用艇长史扎根的话说:“宁肯遇到10级大风,也不愿遇到这种天气,能见度不足10米,港内大小船只往来不断,触危隐患不容小觑。”

 

     “老袁在哪,叫老袁上!”

 

       舱内,身为雷达技师的一级军士长袁余兵沉着自若:“左舷××度,发现大型船舶一艘,距离××链。”

 

       在袁余兵的配合下,史艇长迅速做出判断。艇内艇外口令频传,艇上各个机位随令联动。平时20分钟就能完成的出港航程,这次足足走了近1个小时。

 

       茫茫大海,身在艇中,袁余兵的底气哪里来?笔者来到袁余兵身边,只见素色的雷达屏上,一闪一圈的扫描线和频现的目标点让人看得发晕,袁余兵指着一个亮斑:“瞧,这个就是‘大公岛’,高××米,××平方公里。”拿着海图一对照,丝毫不差。

 

       雷达本身是高精尖科技,俗称“导航之眼”,作为一名兵龄近30年的资深雷达技师,袁余兵已把“判敌断距”的招数练到了极致,上到万吨油轮,下到一叶扁舟,在他眼里均无处遁形。

 

       “这潜艇就像是太上老君的八卦炉,火眼金睛怎么来,钻在艇里好好练。”袁余兵刚接触雷达时天天碰壁,面对雷达屏和各式按钮,手忙脚乱不说,甚至连最基本的口令也喊不清楚。可他就有一股钻劲儿,专业书上的知识不好理解就一遍一遍地读,一个字一个字地背,纸上的结构图记不住,就拆开机械外壳用手电筒看着一块一块地比对。就这样,袁余兵背了上百张海图,再看雷达显示屏时,就像是带了VR眼镜,看啥都是立体的。

 

       那年,袁余兵带着徒弟参加上级专业比武,不仅个人拔得头筹,还取得了团体第一,在比武准备中自创的“雷达数据分析法”被应用到后来的数据库建设中,大大提高了海军潜航雷达侦察时效。同为雷达技师的孔军对袁余兵佩服得五体投地:“老袁当年备赛时写的‘载频、脉宽、扫描周期’等技术参数的卡片有近万张,稍加整理,就是训练的好教材。”

 

       业内人说,袁余兵的付出,推动了我海军潜航侦察事业的发展。

 

       虽说过去了快10年,但现在回想起那次远航,袁余兵仍然激动不已。2008年,我某型潜艇首次远航,恰是七、八月份西太平洋台风季,整个训练过程历经4次台风,下潜80米深时的海水温度达29℃,气象恶劣、情况复杂,接到任务袁余兵既欣喜又忐忑。

 

       袁余兵告诉笔者,自己当时的心情比海况还复杂,外海的情况超出预期,外军某型反潜机的机敏早有耳闻,之前兄弟单位巡航训练,当侦察雷达扫描到该型外军反潜机雷达信号时,反潜机已离我方很近,即使快速机动规避也很难摆脱跟踪。

 

       潜艇里闷、热、晃,但不能慌,袁余兵盯着雷达屏,按照自己之前的假想,每每上浮到潜望状态,就提前3分钟开机,调试信号,待仪器达到最佳状态,稍升天线,控制它尽量少露出水面,天线在海面的水波中时隐时现,潜艇无形之眼就这样悄悄地张望开来……

 

      “既要减少自己的暴露几率,还要侦测对方信号,难度确实大!”茶饭不思的袁余兵看到声呐耳机,眼睛放了光,耳朵听声呐,眼睛盯着指示灯,通过扫描周期和音频信号的反复比对,声呐辅判法应运而生。他立即把这一发现报告艇指,经过反复验证,这种方法非常高效。为了顺利完成任务,袁余兵不允许自己有丝毫松懈,过海峡的关键时期,他愣是五天五夜没下战位,随艇的支队领导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。

 

       此次任务完美结束,他们连续创造、打破了海军潜艇史上的多个纪录:单次水下充电航行时间最长纪录、航程最远纪录、下潜深度最深纪录……

 

       近年来,袁余兵的证书、奖章抱了一大摞,有人劝他歇歇脚,可袁余兵却越干越有劲。随着设备的更新,他潜心研究、对比,曾先后操作过3型雷达,编撰的《×型潜艇雷达专业故障汇编》《×型潜艇雷达训练考核标准》等系列规范性手册在全军推广应用。